[對於工作的思考]
求學階段,心思單純,生命狀態也很接近,容易和同學當好朋友,在工作場域之中,遇到能進一步有一些私交的主管、同事或客戶,那還真是不可多得的福氣。
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一段時間,在職務內容、職場環境和生態都逐漸熟悉之後,逐漸意識到,原來這一生花最多時間相處的是主管、同事和客戶,而不是家人及朋友。
一週五日,每日八小時起算,換句話說,只要加班一兩個小時,再加上通勤時間,生命有三分之一的時光在花在職場上,這還不包括進修、額外應酬和因為工作耗損的休息時間。
擺脫了為了生存而賺錢的目的之後,不再只是為了下一餐溫飽而謀職,不再只是為了有一處所安居而折腰,很自然的會思考,如何讓生活更有品質?如何使自己更快樂?
然而,讓生活更有品質,是來自於什麼呢?
若從正向定義每個人都很不一樣,因為每個人所適合的、所需要的、所喜愛的,別別不同;因此不妨從負向來定義,就是更少的「不得不」。
不開心又走不開的原因裡面有很多的不得不,因為要養活自己、要繳房租,所以不得不工作;因為要養家、要養車、要繳房貸,所以不得不多加一點班;因為父母的期待、同儕之間的比較、社會的制約,所以要如何如何等等,有著各種理由。
人生中難免有一些不得不,但是到處都充斥著不得不的時候,往往只會感覺到不斷地在耗損、枯竭,慢慢的變得沒有生命力、慢慢的變得乾枯而厭世。
如果生命中全部都是順其自然的,應當就會很有品質,因為自然,它就會有一種美,且非常的有獨特性。
在養活自己且有一處所安居之後,應該常常思考如何讓生活再更輕盈些,長久下來即會使生命越來越有品質。
若只是生活要更有品質,容易陷入在物質的享受裡;當考量的是整個生命的形態之後,會比較是關乎一種價值、信念、經驗、感受與體悟,它未必要花很多錢,卻是很多錢也未必買的到的。
你買的到生活經驗嗎?可以,花錢或多花一點錢。
你買的到工作經驗嗎?買不到的,你得去工作。
你買的到生命經驗嗎?買不到的,你得真正去活。